
上海魔投网,“外滩大会·见解论坛”下午场在9月12日正式召开。这是一场由蚂蚁集团和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论坛,主题围绕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展开。当天,一位学者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他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。
在发言中,盛松成明确指出,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,降准优于降息,但降息仍有政策空间。这个判断背后,不只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,更是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深层思考。

很多人对降息有天然好感。因为它意味着贷款利率下降,融资成本降低,表面看起来对刺激消费和投资都有帮助。但盛松成的观点不一样,他认为在当前中国的金融结构下,频繁或大幅度降息,可能弊大于利。
盛松成指出,中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达到89.7%,远高于美国的42%。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占比接近20%,中国的资本市场只占3%左右。
这意味着,美国在货币政策传导上可以更多依赖金融市场工具,比如债券、股票等融资渠道。而中国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远高于依赖利率本身。

如果贸然降息,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利差进一步压缩。2024年第二季度,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.42%,创下历史新低。早在2010年前后,这一数字还接近3%。如果进一步降息,银行盈利空间继续被压缩,最终会影响其放贷能力,甚至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。
和降息相比魔投网,盛松成更倾向于使用降准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。他指出,2016年以来,中国共进行了23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,还包括了超储率,全部为下调。而同期政策利率的调整次数只有14次。
为什么降准更适合当前的中国?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降准可以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,从而增强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。盛松成提供了一个关键性数据: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.2%。每下调0.5个百分点,大约可以释放出1万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。

这部分资金主要流向国债和地方政府债。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约68%的国债和75%的地方债。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,银行就能更好地承担起购买政府债券的职能,形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。
这点与降息的效果完全不同。降息只是降低融资成本,但并不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。而降准则可以调整银行的可用资金头寸,更加贴合当前中国的金融运行机制。
或许有人会问,降息不是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吗?盛松成认为,中国居民和企业的利率弹性并不高。也就是说,利率降低,并不会立刻转化为消费或投资的增长。
2024年7月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。该月居民存款减少了1.11万亿元,同比多减7800亿元。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却增加了2.14万亿元。这说明,居民和企业将存款转移到了其他渠道,可能是基金、理财或保险产品。

这种资金转移就和利息下调有关。当存款利率过低时,居民缺乏储蓄动力,反而会减少消费意愿,财富效应反向拉动。
企业在投资决策上也更多关注的是预期收益率和政策环境,而不是利率的微调。所以过度依赖降息并不现实。
尽管盛松成认为降准优于降息,但他并不否认降息仍具备一定空间,特别是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。
2024年5月8日,中国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,同时结构性工具利率普遍下调25个基点。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通过结构性工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利率调整。

这些工具的目标非常明确,比如小微企业融资、房地产风险防控、科技创新支持、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。盛松成指出,截至2024年底,结构性工具资产占人民币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已达到14.2%。这类工具的使用,不仅可以精准引导资金流向,还能避免全面降息带来的副作用。
盛松成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关注,是因为他不仅指出了一个技术性问题,更提出了对中国货币政策逻辑的深刻反思。
降息不等于灵丹妙药魔投网,降准也不是无所不能。如何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、最具效率的领域,才是政策制定者真正要思考的问题。
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